日前,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榜单揭晓,这是世界公认衡量全球大型公司最著名、最权威的一份榜单。相比沃尔玛重回状元宝座,国人更关注哪些中国企业金榜题名,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企业的上榜数量已经连续第11年增加,今年更是达到了100家,仅次于美国的128家。 榜单显示,中石化集团位列中国企业的榜首,并取代埃克森美孚位列500强的探花之位,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进入前三名。此前,前三名的位置一直是壳牌、埃克森美孚和沃尔玛的战场。在前十名中,中石油和国家电网两家“巨无霸”企业跻身其中,也使得中国企业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三家,超过日本和美国。 细数这些数据,中国企业数量、平均收入和资产规模都让人感到振奋,但这背后也藏着隐忧。在一些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上,中国企业仍然与国外企业有一定差距。比如美国企业平均利润额达到62.4亿美元,几乎是中国企业的2倍,这就表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 这个榜单还暴露了一个更值得忧虑的问题,那就是入榜的国外企业大部分是民企,其中不乏科技、商业和服务类公司,但入榜的中国企业大部分是央企或国企,以资源型企业居多,民企尽管增加到了8个,且整体排名前移,但其占比和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非常不匹配。 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披露称,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利润达到1.82万亿元,5年来其利润增长年均达21.6%,非公有制企业在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所占的比重超过60%,税收的贡献超过了50%,GDP所占比重超过了60%,就业贡献超过80%,在新增就业中,其贡献达到了90%。 尽管数据显示非公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现实中的“玻璃门”依旧坚硬。在获取信贷资源或者政府支持等方面,民企相比国企有着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特点。在许多重要领域,社会资本进入仍然步履维艰,也正是这些难以进入的领域,给中国诞生了为数不少的500强央企或国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务院总理李大大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到,“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这些政策对非公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遗憾的是,这些指示和要求距离落实仍有一段路。尽管《财富》500强的榜单每年都会出炉,“国强民弱”的一些现象并非今日才有,但它依旧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提醒。 首先,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驱动力,将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压力下,中国要想激发经济活力,尤其需要营造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层面不断打破市场准入的门槛,在更多领域开放社会资本进入,让民企与国企同台竞技。 其次,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呈现方式,中央要求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但这并非意味着把国企放在温室里培养。国家力量对于国企形成天然的保护有其合理之处,但要发展市场经济,过度强调差异化保护不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不利于国企的健康发展,还妨碍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 再次,《财富》500强的榜单重要,但也不重要。它从开始设立至今就是一个动态的名单,几十年来进进出出榜单的企业有成百上千家。企业进入榜单毋庸沾沾自喜,跌落榜单也无需垂头丧气,何况这个榜单也有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还是以规模论英雄。最关键的,还是要求企业不断完善企业治理,踏准市场的节奏,依靠改革和创新活下去、活得好才最要紧,其余都是浮云。 此外,一些央企到地方国企近来都开始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因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相信并期许,通过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未来的《财富》500强名单会有更多中国民企或社会资本的身影。(田享华)
“中国超算”应用跻身世界一流
贵广南广铁路“咽喉”枢纽长轨铺通联调联试在望
购买地址:点我前往
简介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装备、设备零部件、电子产品、基建工程等走向世界各国之时,一种“中国正在向世界输出过剩产能”的论调也开始从西方媒体流出。事实上,这种说法歪曲了中国正常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指出,我国推动的国际产能合作和制造业合作不是淘汰产能,走出去的产能是中国的优势产能和先进产能,这种产能合作对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 当今全球产能市场配置并不合理。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并且大部分国家钢铁工业薄弱,迫切需要开展产能合作;在非洲,9亿人口规模,水泥年产能仅不到2亿吨。 市场因此需求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据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介绍,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工业化实现进口替代,这些国家兴建大型基础设施,寄望于大部分基础建材能够实现本土生产,以减少外汇消耗,扩大本地就业。还有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国正为价格疲软而苦恼,希望办加工厂增加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和产业多元化。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和跨国公司也积极响应,因为产能合作将提供更多商机。 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优势产业的富余产能正契合一些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许多国家愿意与中国进行合作。如,“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这些庞大的工程需要建筑材料,钢铁、水泥、玻璃,而这些产能都是中国的富余产能,在当地建厂,把中国的产能搬出去,于是这个产能合作既是优势产能合作,也是富余产能合作。 专家指出,中国已成长为产业大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端,是高端技术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集合,输出的产能不仅是优质绿色和性价比高的工业产品,还有适用技术和建设工业园区的经验,也包括产业链合作,实际是为世界经济“充电”。 在《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中国圈定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个行业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领域。顾大伟指出,在这些行业,我国的制造水平、技术标准大体上都在国际先进水平上,无论从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企业运行管理,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 即使走出去的水泥、钢材、电解铝等产品,也采用了绿色节能等技术。一家生产水泥的企业老总介绍说:“我们的水泥项目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促进了南非中小企业发展,南非政府贸工部给予1.7亿兰特现金及税收减免奖励。”该集团还兴建了全南非第一个水泥余热发电项目,每年可减少使用工业用煤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左右。 在产能合作中,中国还注重配套输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说,我们不是一个产业孤零零地“走出去”,而是强调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往外走。我们不仅将配套一些工程承包项目,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走出去”提供“跟进式”服务。通过打造“走出去”的“航母舰队”,我们将形成更加有利的“集成优势”。 其实,世界经济发展已不能孑然分开彼此。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曾大规模接受过发达国家输出的产能。即使今天走出去的中国产能,也包含了多国的产能因子。 “当年,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企业看中了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这也是国际产能输出与合作,这些外资企业带到中国的产能,当时也是较为先进的,并非落后产能,更非垃圾。”宋立说。 宋立表示,我们今天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向国外输出的也是先进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能。如果输出所谓的落后产能,企业到了当地却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专家指出,现在西方一些言论歪曲抹黑中国产能输出,不是戴了有色眼镜,就是打击中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如今,各国发展理性的态度应该抛开偏见和私利,敞开胸怀展开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中国总理李大大表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端的中国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处于工业化高端和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可以拓展国际市场,全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得到发展进步的机遇,是一举多得、三方共赢之举。
组合拳夯实宏观调控成果